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7-04-20 14:57
来源:本站
在“慈善”的春天日渐到来的今日,“慈善”已被广泛提及、倡导并实施。那么,慈善的文化内涵是什么?当今社会弘扬此文化的意义何在?该怎样弘扬?日前,记者就此采访了合肥市慈善协会会长董昭礼。
慈善 是心灵的表现
作为慈善文化的传播者,董昭礼对慈善的文化内涵有着独特的见解。他说:“以和谐、仁爱、慈悲、善良为内涵的慈善文化,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追求,呼唤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慈善意识。因此,慈善不应是一种施舍的行为,而是一种心灵的表现。”
在我国,慈善文化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思想号召力,佛教“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”、道教“上善若水”的观点为后人所崇拜,潜移默化中点亮了一盏盏“心灵慈善”之灯,照亮了人们内心最纯挚的一面。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理解,也正是根植于这些传统文化。他感到慈善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一种“为人”与“无我”,是无私的表现,同时,也是一种民间的社会行为。慈善文化就是围绕着慈善这些基本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文化,它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、平等互助的理念,主要包括慈善思想、慈善理念、慈善价值观,简单来说,他认为慈善不应该是有钱人的独角戏,而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意识中,成为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的一种方式,是一种无私的表现,就是只讲付出,不求回报。
“慈善不仅仅就是捐钱,”董昭礼感到,如果只是想着“反正我已经捐钱了,我捐了就是做慈善了”,这样的“慈善”是流于形式,没有考虑慈善事业的效果,没有真诚的帮助他人,那就违背了慈善的本义。用他的话说,被称为“爱心接力计划”的助学慈善模式,要求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另一名贫困学生,这种形式变单方面的给予为爱心的传递,有效维护了受助学生的自尊,照顾到他们的心灵感受,同时为他们的感恩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出口。“慈善不是简单的捐赠,更不是施舍,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真诚的、平等的帮助。一切为了慈善事业的努力都是高尚的行为。”这种慈善模式,是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一种创新。
慈善 是社会的稳定器
董昭礼认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慈善行动,对社会的和谐非常重要。如果内心怀有悲悯之情,那些因道德缺失、信仰缺位所引起的社会丑恶现象,就会减少很多。
“社会的温暖指数不是由强者的高度所决定,而是由弱者的冷暖来标记。”董昭礼说,弱势群体生活的好坏,是一个城市是否美好的晴雨表,所以弘扬慈善文化,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,就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帮助弱势群体的重任,而弱势群体感受温暖的同时,生活有所改善,就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矛盾。同时,董昭礼还认为在全社会弘扬慈善文化,让弱势群体感受慈善的教化和关怀,能排解社会怨气,释放社会压力,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。
“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润泽万物而不争名利。”这是董昭礼常常说起的一句话,在他看来,慈善还是公民个人品质的体现,“慈善”,与仁、义等美好的个人品质一脉相承,弘扬慈善文化,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有着现实的意义。“一次慈善行为,是为全家人在积德。”董昭礼这样觉得。
近年来,合肥的慈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。“慈善圆梦大学”等助学活动,为500余名寒门学子提供了助学款,为肥东县、庐江县的一些贫困学校建立图书室,捐赠了数量庞大的爱心图书;大病医疗救助活动,如“特罗凯慈善赠药”“拜科奇儿童血友病”“安维汀直肠癌慈善援助”等五个项目活动,为大批贫困患者赠药……这一系列慈善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,是一大批爱心人士乐此不疲的奉献。“慈善,是一种人生的投资,热衷于慈善的人,人生也会因此更富意义。”董昭礼道出了他们的心声。
慈善 是快乐的习惯
“慈善不应该是一种短时的行动,它不仅仅是一种责任,一种义务,更是一种文化。”董昭礼认为,只有把慈善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,让慈善意识走入人们的内心,才能实现慈善更深远的意义——情到浓时以为常。
弘扬慈善文化,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,是让慈善意识深入人心的直接方式,那么,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?董昭礼有自己的想法,他认为让一种意识根植人心,最好的方法是让慈善文化走进校园,让慈善文化成为每个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,开展慈善主题活动,让慈善逐渐变成一种日常文化,变成一种轻松愉快、习以为常的事。其次,他还认为创新的慈善活动,也是弘扬慈善文化的一种方式,一成不变的慈善模式让人们日渐麻木,需要一些新颖的方式冲刷人们脑海中已有“深层印迹”。“慈善不一定非要营造‘索人眼泪’的救助场面,它也可以用一种快乐的形式展现,事实上人们更愿接受和营造一种平等、快乐、创意的慈善文化氛围。”董昭礼这样说。
创新思想也日渐融入合肥的慈善事业。备受好评的“一张报纸献爱心、一幅书画献爱心、一笔善款献爱心”等形式,让日常性的慈善理念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,让慈善变得活泼、生动,“近两年,合肥紧跟慈善事业的发展步伐,不断探索、创新,实践证明,这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,接下来,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努力前行。”董昭礼对慈善文化的普及充满了自信,对合肥市慈善事业的未来充满了期望。(吴晓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