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17-04-20 16:45
来源:合肥晚报
编者按 “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”、“达则兼济天下”,这是中国传统价值观里耳熟能详的古训,由感恩而生的慈善既是一种意识,又是一种责任。西谚说:“一个人的真正财富,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对其同伴及朋友们所做的好事。当他死去,人们不会说:‘他遗留下多少财产?’但却会问:‘他生前做过多少好事?’”
感恩之心,慈善不可或缺,社会不可或缺。
郎朗:让音乐与慈善结合
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,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:
2004年5月20日,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,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。
2005年10月9日,华盛顿举办“中国文化年”期间,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,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音乐会。布什总统向他授予“世界和平使者”的称号。
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:“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。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,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,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。”
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:“音乐就像一种语言,世界的语言,它将人们彼此相连,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。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,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。”
濮存昕:他们不可怕,他们需要帮助
2001年初,濮存昕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了“濮存昕爱心公益基金”,主要用于帮助贫困的艾滋病家庭以及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。数周内,濮存昕“写”了45万封信,在上海发出,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帮助“艾滋病致孤儿童”募捐。到目前为止,他已经向“爱心基金”注资40余万元
2002年,因为担当了“宣传艾滋病形象大使”加上他在预防宣传艾滋病领域做出的贡献,濮存昕被评为当年的“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”。美国爱心基金会还在2005年10月24日授予他“杰出成就奖”。
濮存昕一直对艾滋病现状十分担忧,“它一定会流向人口密集、经济发达的地区。如果不从你我做起,采取干预措施,很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迅速转为艾滋病人。”
除了宣传活动,他还努力改变艾滋病人受歧视的现状。他和艾滋病毒感染者一起包饺子,一起吃饭,向大众亲身证明艾滋病人并不可怕,而且他们需要帮助。
濮存昕在公共场合多次直言,监测出的感染者仅仅是“冰山一角”,绝大多数感染者都没有以真名接受检测,或者根本就没有检测,拒绝公开身份。“不能完全怪他们,是社会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有太深的歧视。”
潘石屹:善举净化心灵
潘石屹做过很多与慈善有关的事情,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十年前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接触。那时候,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,突然收到一位白血病患者的求助信,信中提到由于没有治病的钱而打算放弃治疗了。潘石屹被这份字体俊秀、内容真诚的信打动了,立即把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和一部分积蓄捐给了那个叫朱晶平的病人,还动员了公司的副总一起捐款。
令潘石屹意想不到的是,朱晶平竟然因此而完全康复,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。节目播出之后,潘石屹的办公室几乎成了“白血病求助中心”,每天大量的求助电话和来信,让潘石屹应接不暇,也难辨个中真假。直到近年,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,捐款500万,希望能让更多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。
潘石屹认为做善事固然需要物质支持,但更需要的是慈善、被感动的心。他很气愤那些打着各色名号为自己牟私利或名声的行为。他说:“我做善事有两点,一是救急不救穷,二是关注教育事业。每一次我做善事都感觉到心灵的净化。”